问题1:请说一说成像原理。
这里需要我们复习一下初中物理有关光学的知识。
焦距:焦点到光心的距离。
像距: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,焦距一般不等于像距(像距总是略大于焦距)。注意,在DC中所说的焦距多少其实指的是像距。
焦平面:是胶片(或CCD/CMOS感光元件)所在的平面,焦平面在像距上,即焦平面到光心的距离等于像距。
物距:u,像距:v,焦距:f。
物距:u,像距:v,焦距:f。
光学中最基本的高斯成像公式:1/u + 1/v = 1/f,即物距的倒数加上像距的倒数等于焦距的倒数。
有物才有像,不同的物距会对应不同的像距,但是反过来却不行。设定一个像距不一定会找到对应的物距,因为设定的像距根本就无法成像。
对于凸透镜成像而言(照相机就是凸透镜成像),物像关系是这样的:
对于凸透镜成像而言(照相机就是凸透镜成像),物像关系是这样的:
- 当物距为无穷远时,像距等于焦距,成像在焦平面上(照相机聚焦无穷远的情况)。
- 当物距为无穷无与两倍焦距之间时,像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,成缩小的实像(照相机一般都属此类情况,在物距接近两倍焦距时为微距拍摄情况)。
- 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,像距与物距相等,此时物像等大,1:1微距即此种情况。
- 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并大于焦距时,像距大于两倍焦距,成放大的实像(幻灯机,电影放映机就是这种情况,对照相机而言,少数的微距拍摄,如美能达的1X-3X微距,佳能的5X微距拍摄也是这种情况)。
- 当物距等于焦距时,像距为无穷大,物上的光线经透镜后为平行光线,不成像。
-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,像距为负值,即在物的同侧成虚像(放大镜就是这种情况)。
问题2:长焦与短焦的特点是什么?
相同距离下,焦距越长,则被摄体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就越大,摄取的范围越小(视角越小);反之,焦距越短,则被摄体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就越大,摄取的范围越大(视角越大)。
例如,使用100mm镜头所拍摄的影像,其高度和宽度都是在同一架照相机上使用50 mm镜头所拍摄影像的2倍;400 mm镜头产生影像的高度和宽度是100 mm镜头的4倍,等等。
问题3:如何聚焦?AF:Auto-Focus 自动对焦。
进行聚焦时,最好先使用镜头的最长焦距端聚焦,将影像调至最大处。然后再把焦距变小到拍摄所需的焦距上。在此过程中,所有焦距上的影像始终保持清晰。
问题4:DC焦距与传统135相机的焦距换算关系?
现在数码相机上的标注的焦距值都是按照传统135相机换算的。由于现在的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表面积(CCD、COMS)绝大多数都没有一张135的底片大,而且大小都不一样,这样就产生麻烦。因为焦距不好定义了。有的把20mm焦距当广角,而有的却当成标准镜头的焦距,还有的甚至当成望远镜头的焦距。所以数码相机生产出来以后镜头的焦距值一般都换算成与传统135相机的相当的焦距值。换算关系如下:传统胶片大小为36*24mm,其对角线大约为43mm。如果数码相机的CCD的尺寸是22.2×14.8mm ,其对角线长度大约为27mm。转换系数就是画幅对角线的比值,即43/27=1.6。尼康和宾得的转换系数大约为1.5左右。奥林巴斯和柯达的转换系数大约为2。如果是全画幅的单反相机其转换系数就为1,就不需要转换了。
问题5:请具体说明不同焦距的用途?
- 8mm:极度夸张的画面,用途不限。
- 18-16mm:极度夸张的画面,用途不限。
- 22mm-24mm:不严谨的建筑全景,或某个自然景观(严谨的需要大画幅和移轴镜头来矫正相差),城市建筑群,大量的人群。
- 28mm:广阔的风景,人多的场景,有群体感的人像。
- 35mm:一般风景,建筑或者建筑内部,纪实人像。
- 50mm:局部风景,全身人像,事实上可以用于任何场景和题材。
- 60-65mm:小微距,适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体或者电饭煲之类的商品,这个焦段适合购买微距镜头。
- 80mm:半身人像,一些特写,或者在场景中突出某人。
- 100mm:微距的黄金焦距,特别适合拍摄微距题材。
- 135mm:人像焦距,适合人像特写,网上那些特别漂亮的mm,背景虚化的,都是这个焦距拍出来的(一般用85mm镜头放到普通APS单反上,由于转换系数,正好可以获得135的焦距)
- 200mm:人像特写,大头像,远景拍摄。
- 300mm: 远处人想特写,距离较近的鸟,体育,远景拍摄。
- 400MM--600mm: 野生动物,足球比赛等。
- 1200mm: 天文摄影,危险的野生动物,大型体育场馆里的比赛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