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
过去的500年间,我们见证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革命。但是,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?
把脚印留在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和3万年前把手印留在雪维洞穴的无名氏,二者谁更快乐?
如果后来的人并没有比以前的人快乐,我们又为什么要发展农业、城市、文字、钱币、帝国、科学和工业呢?
历史学家很少问这样的问题,他们记录的都是伟大的思想家、英勇的战士、慈悲的圣人、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。
但对于一切究竟究竟怎么给个人带来快乐和痛苦,却只字未提。
— 说的真好,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历史问题啊。
历史一再证实,人类有了权力或者能力就可能滥用,所以要说能力越高就越幸福,看来实在有些天真。
相反,认为人类的种种新发明,只是让我们与伊甸园离的更远了,这种说法也流于武断。
虽然智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,但代价就是赔上了几乎所有其他动物的命运。
过去两个世纪间,有数百亿动物遭到现代工业制度的剥削,其冷酷程度在整个地球史上前所未有。
所以要评估全球幸福程度的时候,只看人类是否幸福是有失公允的。
快乐如何计算和测量?
一般来说,快乐是“主观感到幸福”。
如果快乐是主观的,这是不是自由主义的一个观点而已。
因为我们不断被各种媒体洗脑:“忠于自我”、“倾听你自己”、“顺从你的渴望”。
依照这个观点,快乐是种个人内在的感受。如果快乐是内在感受,那怎样由外部测量呢?
社会学家通过发调查问卷,再将结果与财富和政治自由等社会经济因素结合。
通过调查,目前的结论是:
(1)金钱的确会带来快乐,但有一定限度,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明显。
(2)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,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,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。
(3)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更能影响快乐。
举例: 双胞胎的不同遭遇,一个车祸,终身残疾;一个中了乐透大奖。
有这种可能性,虽然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很大改善,但因为家庭崩溃、社会失调,所以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了。
自由也不一定让我们快乐,虽然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对方,但对方也可以选择离开我们。
— 哈,别说,还真的是这样啊。
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、健康、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,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。
但这一切不就是老生常谈吗?千年之前的先知早就说过,重要的是知足。
如果快乐由期望而定,铺天盖地的广告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。
有没有可能,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,不只是因为贫穷、疾病、腐败和政治压迫,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?
举例: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推翻。
快乐的化学成分
生物学家认为,人类的心理和情感世界是数百万年演化的结果。所有的心理状态,是由神经和各种化学物质构成的复杂系统决定的。
所以升官发财中乐透,找到真正的爱情,并不是真正让我们快乐的原因。我们快乐的唯一原因,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。
人类演化的结果,就是不会太快乐,也不会太痛苦。
比如,如果性交没有高潮,男性就不会那么热衷。但如果高潮永续不退,男性会一直开心下去,就没有做其他事的动力。
— 这个举例真是辩证啊,居然由此可以反推出来人类不会太快乐,也不会太痛苦。
人类的快乐生化机制就像是个恒温空调系统,但每个人的恒温设定值是不一样的。
当我们的期望得到满足时,虽然有短暂的刺激,但很快就会回到原点。
想想你周围的朋友,是不是有些人,不论发生多糟的事,还能保持愉快?
是不是也有人,不管得到了多大的恩赐,还是一直郁郁寡欢?
已婚的人比单身的人更快乐,但这不一定是因为婚姻带来了快乐,也有可能是快乐带来了婚姻。
如果快乐由生化机制决定,历史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就要大减。
如果快乐由生化机制决定,又何必又这么多的混乱、恐惧、流血和战争?
如果快乐由生化机制决定,我们只需全力研究如何操纵人类的生化机制。
但是生理上的快感不等于生命有意义的快乐。
那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
从老子到苏格拉底,先哲们不断告诫人们:“认识你自己!”
2500年多年来,只有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。
佛教认为,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,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,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。
— 放下追求主观感受?从未有过的观点,真了不起!
人类太看重自己的感受,希望快乐,避免难过。事实是,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。
主观感受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,不论你是否感到快乐或难过,觉得生命是否有意义,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。
—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,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。“苦”真正的根源在于“追求”主观感受这件事。
—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
人如果明白自己的所有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,不再追求某种感受。
如此一来,虽然感受痛苦,但不再感到悲惨;虽然愉悦,但依旧保持平静,不受干扰。于是,心灵变得澄明自在。
佛教比其他观点深刻的地方在于,快乐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。如果我们越强调主观感受,反而就越感到苦。
如果真是如此,我们过去对于快乐这件事的历史认知就是错的。欲望是否得到满足,是否感受到快乐都不是重点,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人是否了解自己。
我们有什么证据,证明今天的人比起远古的采集者或中世纪的农民更快乐呢?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